王彬曾写文谈散文,曰:“好散文要拨动内心的幽曲。”
其实岂止“幽曲”
,读之是可感义理的。
王彬本是学者,有多种著述,有一种名为《北京微观地理笔记》,可见其为文则多细微严谨,当有理论支撑。
有评者谓其散文“阔大”
与“精微”
并峙。
“阔大”
我理解应为气象与意境,那“精微”
是学问的扎实,作文用笔,遣词造句的简洁洗练,才组成了文章。
文采章法,缺一不可。
那写树木、野菜、芦苇……无一不体现着“精微”
,又无一不体现着作者的“阔大”
。
读之而有物,而生情,而有所悟,有所思,庶几无愧文之“质”
矣!
王彬此集前有小序,也极值得一读,不过数百字,堪称一篇精致的微型散文,可见情致,可见幽怀,末尾一句更堪称豹尾:“那个女孩子还站在那里吗?”
真令人有无限回肠遐思。
记得著名导演谢晋有过一句名言:“女人漂亮不漂亮,要男人看;男人漂亮不漂亮,要女人看。”
文章呢?男人的文章呢?具体王彬的散文漂亮不漂亮呢?文笔干净(文采)漂亮不用说了,重要的是内涵,那一定是要读过一些书的人读了,才能如见天然芙蓉吧?
食之雅美
施亮新出随笔集《吃的风度》,文笔一如固有的老到,专谈肴食,摇曳多姿,趣味盎然,也引人入胜。
又讲究考据,上溯滥觞,文史性甚强。
其母擅烹调,文中记钱锺书夫妇等耆宿士林人物曾赴家宴,读来状如亲临,类《世说新语》意味,已然不是仅仅谈肴馔了。
读集中文章,是很令人会心的。
其他考证铺陈,兼及小吃面品,可见腹笥之博,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他不是以专家口吻写成文章,其生动、其笔致,颇具掌故性。
古人以吃为主题的集子甚多,以袁枚《随园食单》为代表,洋洋大观,使今人可以想见古人对吃的雅嗜。
施亮兄在集中所述甚伙,姑不再引。
我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这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无愧学问家兼美食家之称。
据说周作人下水前也写过一本类似的书,我未曾读过。
但可惜了他的才学,一个那样讲究闲适的人,在提篮桥的岁月,会追忆他曾经津津有味的美食吗?由此想起鲁迅,我诧异他也曾对吃食有浓厚的兴趣,在少年时代所写《戛剑生杂记》,其中曾饶有兴味提及数种菜肴。
若读《鲁迅日记》,更可知先生当年履及北京各类中西餐馆的雅集。
当然,鲁迅先生并非美食家,所以我甚欣赏他反驳日本人的那句话:“筵席上的中国菜诚然大抵浓厚,然而并非国民的常食!”
施亮集中有不少谈“常食”
之文,可窥他并非仅仅意在吃喝。
施兄集中也有谈及文人与美食结缘,古已有之,如苏东坡、李渔、倪云林、张岱、曹寅等,也不乏食单传世。
我读闲书,知清末以小说风靡一时的林琴南,不仅擅画,还精于烹饪,极其讲究,能亲手制作整桌的高级酒席,这是很令人佩服的。
只是不知他是否写过食单。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