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鲁”
对于鲁迅作品的推广、普及,其功德之大,无论怎么夸赞都不算过。
不同时期的《鲁迅全集》,都克服了重重困难,编辑付出的心血之多,这些都非外人能知。
那本《鲁迅大辞典》,也是国内许多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
现在国内的许多鲁迅的书籍,多依据“中鲁”
的版本,连注释也是从《鲁迅全集》中克隆过来的。
进入新时期后,人文社加快了新版全集的编校进度,我多次出席过相关的座谈会,聆听到诸多学者的意见和建议,遂感到编撰全集乃是一个编写百科全书般的工作。
虽然自己没有加入过注释的队伍,但从人文社的编辑与学者们交流过程可以看到,每一卷书的校勘、注释都来之不易。
没有学识与认真的精神,是难以完成相关的任务的。
2005年,人文社推出了最新版的《鲁迅全集》,记得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里举行。
作为鲁迅博物馆的代表,我在会议上有个简短的发言。
看到新版的全集,想起几代人默默地劳作,眼前晃动着无数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影。
历史风潮卷走了尘土,留下的却是无法撼动的精品。
从“西鲁”
看“中鲁”
,隐约感到学术史的脉息,鲁迅研究的成果如何进入文本的解析里,都刻在其间。
“中鲁”
是一个开阔的天地,吸纳了无数学子劳作于此,也保留了知识分子的气象和文化的血脉。
它是一本大书,一旦打开,文学史里的动人之景,都会一一浮现出来。
这是不错的,人文社之于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三十余年来,我与几代编辑都有不浅的交情。
近年还与《新文学史料》有过合作,真的与有荣焉。
人文社邀请我主编的《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恰好在五四运动百年的那一年出版,也算是向无数前辈们的致敬的工作。
朝内大街166号,在我看来已经有了文物的价值。
那里楼不高,院落也小,但走在那里,像进入历史的长卷,有着一种纵深的感觉。
除了鲁迅著作,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作品都在这里走向世间,可谓人类文明的聚光地。
我的藏书,许多来自人文社,无论是现代文学版本还是古代文学版本,对我的教益都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我至今还记得在那里得到《诗经》《红楼梦》《白鹿原》《活动变人形》《应物兄》《北鸢》《晚熟的人》时的快慰。
这些书的品相之好,是世人公认的。
如今,北京许多地方都起了高楼,但它依然像半个多世纪前一样,静静地立在那个地方。
时光一页页翻过,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冯雪峰那代人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
天下诸事皆变,惟静者独难。
这就对了,以不变应万变,喧闹里的默想,昏暗里的微明,才有世间的本色。
2020年11月25日
(第6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