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除上海外,而冀其能俨然成集,盖难矣。
北平私人所用信笺,当有佳制,倘能亦作一集,甚所望也。
鲁迅那时是“看北京”
,周作人则渐渐成了京城里“被看”
“被描写”
的对象。
因为久居古都,且又与友人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子,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一道景观。
周作人自称是苦住,他的“苦雨斋”
往来的客人,都有一点清高、不谙流俗。
沈从文曾写过文章,称“苦雨斋”
中人为“京派”
,于是“京派”
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文坛上流行了。
周作人为首的“京派”
,并非自觉形成了一个团体,既不是运动,也非思潮,不过趣味相近、审美情调和人生态度相似的人的集合。
从“北京的看客”
,到“被北京人看”
,周作人完成了从边缘人到社会闻人的转变。
这转变是其自身成就使然,并无故意为之的痕迹。
沈从文曾以羡慕的笔触写到了周作人与冯文炳(废名)文章的妙处:从五四以来,以清淡朴讷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且俨然成为一特殊风格的提倡者与拥护者,是周作人先生。
无论自己的小品,散文诗,通通把文字发展到“单纯的完全”
中,彻底地把文字从藻饰空虚上转到实质言语来,那么非常贴切人类的情感,就是翻译日本小品文,及古希腊故事,与其他弱小民族卑微文学,也仍然是用同样调子介绍给中国年轻读者。
因为文体的美丽,一种纯粹的散文,时代虽在向前,将不容易使世人忘却。
……
但在文章方面,冯文炳君作品所呈现的趣味,是周先生的趣味。
由于对周先生的嗜好,因而受影响,文体有相近处,原是极平常的事。
用同样的事。
同样的心,周先生在一切纤细处生出惊讶的爱,冯文炳君也是在那爱悦情形下,却用自己一支笔,把这境界纤细地画出,成为创作了。
“京派”
文人,大多是学者,或大学教授,或杂志编辑。
周作人而外,俞平伯、废名、沈启无、朱光潜、林徽因、沈从文等,都有相似的一点,文字有些古朴,历史感与学识相伴,不以宗教的态度打量人生,而采用的是鉴赏的态度环顾左右。
沈从文以为这样的态度是好的,远远胜于上海文人的浮躁。
于是上海文人与北京作家便有了一番论争,京海之战便成了现代史上一段有趣的插曲。
鲁迅曾注意到了这一次论争,他在《“京派”
与“海派”
》一文中写道: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第6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