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诗文-《文学百年在时间深处读后感1000字》

看不见的诗文(第4页)
🎁美女直播

直到退休前几年,都亲自跑印刷厂,沉甸甸的杂志就这样一本本印出来了。

那时候我上学的地方与他只一墙之隔,便常常到他那里去,于是成了他家的常客。

我们谈天的时候,从来是随意的,没有老少区别。

他对我的文章从来苛刻,挑毛病的时候多,有时干脆毙掉。

记得他说我的评论太温吞,没有棱角,这个毛病今天还存在着,是没有办法的。

对我的硕士论文的选题,他谈了许多看法,把偏激的思路校正过来。

我记得他说过,现代文学的问题很多,一定不要用仰视的眼光看待前人。

新文学是在问题里一点点走过来的。

而且这些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真正地解决过。

陈言的文学观与理论观都有针对性,他是现当代文学史的在场者。

一面亲临这个话语场,一面不属于它,能够比较超脱地凝视那个世界。

他默默无闻地参与到新时期文学的思考与争论中,为一些自由的精神鼓气,那是当年许多从事批评的人都感受到的。

20世纪80年代对我是一个成长的年月,那十年我有一多半时间是在沈阳度过的。

那个启蒙时期美好憧憬的建立,除了大学的校园的赐予外,多与他的鼓励有关。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在他忧郁的目光里我读到了我们文化史别样的风采。

是他启示了我要告别当时的话语方式,在他看来,不从凝固的教条走出来,可能依然看不清我们的问题。

1989年年初他到北京来,在鲁迅博物馆与我有过一次深谈。

主要是鲁迅研究的问题。

那时候文坛的交锋激烈,他很忧虑。

说他们那代人基本过时了,主要是知识结构的问题。

而要出离困境,需要有非意识形态化的理念。

他劝我多了解鲁迅的知识结构的生成,了解章太炎以来的知识群落的差异,要潜下心来面对历史。

我被他的真诚所打动。

可是那时候年轻气盛,喜欢时髦,一些劝告没有都消化。

现在想来,这个较真的老人所说都是对的。

后来我从北京偶尔回到沈阳,见到他是最大的快乐。

他和我聊的多是晚清的事情。

他看的书籍很多,几乎被晚清与民国的史料淹没了。

他是个带着问题读书的老人,而且写下了几十本读书笔记,他去世后,我和张洪兄到他的书房,发现了那么多的笔记本,不禁感慨万端。

那是要整理发表么?还是自娱自乐?好像都不是。

笔记本的字迹工整,条理很清。

有点像郑逸梅式的史料钩沉,亦如文载道的小品,都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可谓博矣深矣。

我无法分清哪些是他摘录的,哪些是自己的心得,就那么浑然地交织在一起。

思考,无功利的思考是一种快乐。

他在简朴的书本上的涂涂抹抹,乃一种内心欲求的释放。


(第4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