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记忆-《文学百年在时间深处读后感1000字》

旧京记忆(第3页)
🎁美女直播

3

鲁迅偶尔写到北京的生活,用笔有点灰暗。

小说也好,杂文也罢,旧京的陈腐与压抑扑面而来。

他写水乡绍兴时,已用了类似的笔触,但也透过一丝丝亮色。

像《社戏》与《女吊》,分明有一点奇气,人性中闪光的东西出现了。

写北京的胡同、会馆等场景时,好似没有什么兴奋点,古老的鬼魂缠绕在这里,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呐喊》的自序里写过他自己生活的绍兴会馆,俨然带一点鬼气了: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

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

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地落在头颈上。

在这里,我们看到北京时期生活的苦闷,他对环境的反应是绝望的。

许多描写北京的作品都有相似的底色。

像《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示众》《伤逝》《兄弟》等,对北京这座城不是欣赏的语态,相反则把它灰暗化,成了古堡旧魂的象征。

你看,《伤逝》写北京的胡同、居所,黑暗得让人窒息,哪有什么温情呢?且看他的文字是何等的沉肃杀:我的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为着这阿随。

但是,“哪里去呢?”

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这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

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顶替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

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

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捷的事。

有趣的是,作者在小说中再一次提及了会馆。

他对这破旧的房屋的描述成了作者笔下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所谓“铁屋子”

的意象,也会让人联想起这个旧屋,它的隐喻性包含了对旧京环境的嘲弄。

鲁迅丝毫不关心北京寓所的民俗情调,以及它的社会学隐含,却直接将其视为坟茔般的死地。

小说的开篇就说:会馆里的被遗忘的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

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周作人谈到鲁迅的创作时坦言,其兄有着别人所不及者,即对于中华民族的深刻观察。

他认为现代中国的文人中,还没有谁像其兄那样对民族抱着一种黑暗的悲观。

周作人在描述鲁迅在北京的生活片段时,我们依稀能感受到鲁迅与旧京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逛琉璃厂,出入益锠餐馆及和记牛肉铺,往来于直隶书局和青云阁等。

周作人写鲁迅的生活,分明让人读到了北京风俗中的鲁迅形影。

这就构成了一幅有趣的文人与市井的画图。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