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谈文人画时,说好的绘画要有文人气的,即对诗文有深的感受。
在他看来,好的画家,如诗文的功底强,则画一定高明,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但多年以后,此风甚微,几近灭绝。
我后来偶读吴冠中、陈丹青的文章,忽觉得有些旧文人的气象,有回归旧时风气的味道。
他们的身上,有的恰是陈师曾所喜爱的古风。
而这样的人,现在实在是少的。
我觉得当代中年画家的文章最妙者,当是陈丹青。
《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书,都颇有余味,比流行的作家的文笔都好。
关于他的画,因为是外行,不敢乱言。
但他的文章却是清脱的,野性里有文雅的东西,那是文坛所没有的样式,一般文人的文章,久矣没有类似的风骨了。
他写的东西涉猎范围很广,绘画、音乐、文学都有一些。
文字有内涵,是安静的,含着历史厚度。
那些片段,是只有画家才能写出来的,又有一点民国的遗风,就显得格外引人。
他的文章,以感受性的文字起笔,背后有审美的哲学在。
但那哲学,不是经院的,略有匪气和儒雅精神掺和,不是一本正经地铺陈,而是句句切中要害,是很妙的谈吐。
语句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有营造,是带智性的表达,和当代文学里的套路,不在一个世界。
陈丹青曾插队多年,后来在美院读书,以西藏组画而名震画坛。
他在美国漂泊过,所获甚多。
在纽约时,遇见木心,曾随其读西方文学史,于是视野大开,词语的表达发生变化,风格渐渐回到民国,连绘画的理念也变了。
因为在域外接触到新潮,遂知道国内艺术欠缺的东西,看事看人就一针见血,点到穴位;又因为对故国有思恋之情,便以民国为参照,复原消失的文明,就有了复古的梦想的出现。
不过他的复古,乃回到五四,以鲁迅为参照,去写精神世界残酷的一页,精神的厚度渐出,文风一时被读者所爱。
他关于鲁迅的几次演讲,成了一时的轰动之作。
他对民国文人的好感,与域外的经验有关。
在西方,看见知识界的优雅的作品,他感到一种羞愧,而过去的中国未尝没有类似的艺术。
比如鲁迅那代人的精神气象,与西洋一流艺术家比毫不逊色。
鲁迅的驳杂和丰富,让他意识到知识界的使命是什么,而当下中国几乎将此都丧失掉了。
基于此,他把目光投向民初的知识阶级,特别是鲁迅,其描述性的文字比那些专业鲁迅研究者丝毫不差。
鲁迅的美在什么地方,过去有人谈过。
但不久就被专业学者的枯燥的谈吐遮蔽了。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