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皇女偶人”
隐含着一个个历史典故,看着它,倘和史书的文字相印证,当可想见那流失的时光下的人生。
正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
。
想一想昨日,人们的心,都会平静下来的。
多年前,我的妹妹从大连来,为我的女儿送来一只偶人,我那时很新奇,觉得这样有趣的艺术品,中国是出不来的。
其实它的雕刻、装饰亦无奇处,只是神态与中国人迥异。
我们的泥塑、木雕有些儒气,样子很憨厚,人性的东西多一些,但日本偶人呢,在平凡里,又有神性的东西在。
你觉得那表情后,有异样的色彩,它们虽显得孤独,可背后像有什么在支撑着,精神中散出一种力来。
即便在很和蔼可亲的人物形象里,依旧可见出超越世俗的品格,我以为它们很受人喜爱,原因就在这里。
清水寺旁的偶人,给我的惊喜确出于意外,以至于走在街上的速度都降了下来。
忽记得黄遵宪、周作人等来日本时的感叹,他们的诗文对岛国情调均有点爱意。
周氏说自己于日本看到了古中国的一点形影,但我疑心古中国的情调与日本还是很有差异的。
京都的建筑古色古香,有些仿唐的寺庙,确有神采。
但那也是形象而神不像。
在金阁寺、银阁寺,乃至清水寺,我的感觉和国内很有点不同。
原因呢,我也说不清楚。
回国后不久,河野明子小姐忽来一信,云北京近期有个“日本偶人展”
,望能参观。
我心里一亮,觉得可以好好梳理“偶人”
的历史了。
那天我带了家人去观展,为那么多偶人所感动。
在展厅徘徊的那一天,又想起了清水寺的那个夜晚。
我觉得看日本的偶人,还是东瀛的小店铺里有趣,在现代化的展厅想象历史,不及在古老的遗址旁另有滋味。
孙犁好像说过:在大书店里逛书,不如小书店里温暖,于高高的大厦里看书,竟没有野味读书快乐。
看民间的美术品,好像也是这样吧!
2.华文报刊
留日的学子,有一个办报刊的传统。
从1897年到现在,算起来有百年了。
早期的华文报刊,梁启超、刘师培等起了很大作用。
《清议报》《河南》《浙江潮》等,都是近代史的思想重阵。
鲁迅最早的文章,就发表在《河南》《浙江潮》上,现在还时常被人提及。
到了2000年,我去东京访问时,仍能看到多种华文报刊,但风格与先前大大不同了。
和几位办报的朋友谈天,讲起晚清的学子在此办报的历史,格外兴奋,话题竟多了起来。
读一读华文报刊史,有深深的沧桑感。
中国百年的忧患,和这些报刊的命运是相互交织的。
到东京的第二天,便遇到了《留学生新闻》的老板麻生润,新上任的主编董炳月那天也来了。
董炳月已是老友,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后在东京大学得了文学博士。
他是研究周作人的,在国内的时候就多次交谈过,彼此已熟了。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