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年轻女孩都喜欢扎上皮带,把腰勒得紧紧的,但是她不喜欢那样,她的上衣总是松松垮垮的,头发也不像别的女孩那样剪得齐刷刷的。
晚上,她会去夜校上课,这些课是为新来的人开的。
起先,她对这些课程充满期待,终于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共产党的理论了。
可是,去上了课才发现,在课堂上,她被问得最多的是关于上海。
几乎每个学员都认为上海是个没有根的城市,居住着来自于别处的人们,他们根本都是异乡人,没有归属感的人。
其实,事实并不如此,绝大多数的上海人,包括富有的阶层,在情感上依然和自己的家乡相连,他们会经常回乡探亲,扫墓,祭拜祖祠。
这些学员还认为上海是一只大染缸,精神的染缸,一旦进入其中,跳进黄浦江也洗不干净。
这些都是对上海的传统成见,而在这个课堂上,她就是上海的代表,所以,她学会了尽量少说话。
但是,这么陈旧的观点,让宋玉花意识到,他们并不比杜月笙或者蒋介石高明到哪里去,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而已。
在其他方面,这里是进步开放的,真诚地欢迎着向往革命的年轻人。
在这里,她被接受了,有了一份工作,虽然只是分配在洗衣房工作,但这是她第一次能够自食其力。
她发现,和她同住一个宿舍的其他女孩也都心怀感激,她们比她年轻,和她不同的是,她们没受过多少教育。
这些女孩都是刚刚参加革命,以前没接触过进步组织。
相处下来,她还发现这些女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她们都是为了逃离原来的生活才来到了这里。
一个女孩是为了逃避包办的婚姻,另一个女孩是为了躲开婆婆的虐待,还有一个女孩是因为老家被日本人占领了。
她们未必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但这里是她们暂时躲避的地方,在这里她们获得了自由。
她们所有人,包括宋玉花在内,都在这里找到了栖身之处。
早春的一天,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欢闹的声音,她赶忙冲出洗衣房,跑出去看个究竟。
她先是听到了嘹亮的歌声,接着,看见了一队学生模样的孩子,大约有二三十个男孩和女孩,戴着鲜艳的头巾,背着帆布背包,唱着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大踏步地从远处走来。
“他们是一路从重庆走过来的。”
站在她身边的女孩子说道,一边用一块手帕擦干双手。
宋玉花吃了一惊:“那起码有一千里。”
“所以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啊。”
女孩咯咯地笑着。
这些孩子,唱着歌,沿着尘土飞扬的街道向前迈步,在宋玉花的眼里,仿佛是一群天使,纯洁而热情,高高飞扬。
那一刻,她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崇高感,这种感觉,因为眼前的这些少男少女,变得非常真实,它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那一刻,连托马斯都被她暂时放到了一边。
回洗衣房的路上,宋玉花步履轻快,心里充满喜悦。
她兴冲冲地走着,差点撞在她的小组长身上,小组长正站在她面前,递给她一个信封,说:“这是给你的下一步指令。”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但愿是让我去延安,去真正的红色中心。
撕开信封的时候,她的手指,因为激动,微微地颤抖着。
可是,当她的眼睛落到信纸上的那一刻,大脑仿佛停滞了:“陈炉村?”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