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此子大才-《带着粮食到明末》

第10章 此子大才(第3页)
🎁美女直播

若少其一,稻苗必枯萎不生。

学生忽然想到,天下百姓不也如这稻苗?阳光喻皇恩浩荡,雨水喻地方官吏,土壤则乃百姓赖以生存之土地。

若此三者缺失一环,百姓何以安生立命?”

堂中众学子听罢,纷纷低头沉思,面露敬佩之色。

陈晨眼中流露赞赏,轻轻颔首:“此理甚善,但还有更深之意,继续说下去。”

赵立神色愈加郑重,双手微微握拳,语气坚定:“陛下,学生还发现,田间稻苗之生,若杂草丛生,则根茎被夺,养分不及,终致枯萎而亡。

然若及时除草,则稻苗可茁壮成长。

学生以此观朝廷,亦是同理。

朝中若奸佞当道,正如杂草横生,必致国本受损,民生凋敝;而若能除奸佞、用贤良,则正道得昌,天下自可长治久安!”

此言如石投深潭,激起层层涟漪。

堂中学子皆低声议论,神色中透着惊叹与钦佩。

有人忍不住低声附和:“杂草害田,奸佞害国,二者相类,果真如此!”

陈晨闻言,朗声一笑,目光如炬,缓缓说道:“赵立,你能于田间劳作中悟出此理,已是难得。

然更重要者,乃如何除草用肥,保田护稻。

稻田之道,正如治国之道,非除草一事可了。

若将此理贯通于治国之道,方为士人之责。”

赵立闻言,连连叩首,语气恳切:“陛下教诲,学生铭记于心!

日后定当以此为志,不负陛下所望!”

陈晨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几分欣慰。

他负手踱步,环视堂中学子,沉声说道:“士人之道,不止于书案,亦不止于文章。

你们观稻苗生长,是为求治国之理;你们习水车之用,是为解民生之急。

愿诸位皆能从万物之中,悟出安邦之道。”

堂中学子齐声应诺,齐齐伏地,陈晨的目光中透出几分深远的期许。

课后,陈晨将赵立唤至身侧,和声说道:“赵立,你的这些感悟,可否再细细整理一番,写成一篇文章?”

赵立闻言,顿时激动地跪下,语气颤抖:“学生虽学识浅薄,但必不负陛下所托!”

数日后,赵立呈上了一篇文章,题为《万物同理,治国之要》。

文中以稻苗、河流、山川等自然之物喻国事,将自然之理与治国之道紧密结合,层次分明,言辞恳切,既有深刻的道理,又有平易的比喻,充分体现了赵立对自然与政治的双重感悟。

文中有云:

“稻苗不离雨露,国治亦不可无良臣;河道若堵,水流必溃,朝廷若塞,百姓必怨。

治国者,当如农夫,勤于垦田,除草护苗;亦当如铁匠,锤炼器物,除去杂质,方得利器。

国本在民,治本在清。

若百姓得安,万物得序,天下自可长久。”

陈晨细细翻阅赵立的文章,读至动情处,忍不住轻声念出其中语句,眼中露出由衷的欣慰。

他将文章递与左右学监,朗声说道:“赵立之文,虽发于田间琐事,然志存高远,言中之理,已可为治国之纲。

此文当留存书院,广传学子。”

学监们捧读文章,无不点头称叹:“赵立之文,妙理深邃,实乃士人楷模!”

消息传出,赵立的文章迅速在书院中流传开来,学子们争相传阅,或摘录于案,或奋笔思考,将文章中的见解与自己的学习融会贯通。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