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佛土分第六-《金刚经心咒》

净佛土分第六(第1页)
🎁美女直播

【分义】佛土本来庄严,不劳众生再事庄严,若以七宝庄严者,非真庄严也。

当以明自性,清净尔心,斯真庄严耳。

且此庄严云者,亦假名而已。

凡诸菩萨,清净尔心,当见境无住,住即执著。

又当见境而应,应而不染,以染即系缚,著即颠倒矣。

有般若智慧者,自然体用一如,于无所住中,不废其心,虽生其心,生即不生,外不住于六尘,内不住于六根,中不住于六识,以无住之广大,非证法身者不足以当之,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又如以色身言,身虽大于须弥山王,尚称非身,言尚非法身也,以法身方可名为大身也。

是以恒河之沙,沙等恒河,如是沙数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比拟其福德,则福德性之广大可知矣。

所谓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必如是证知,乃名净佛土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释】佛土有二,庄严亦二: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之土;二法性土,谓离相湛寂之真如性也。

一形相庄严,谓七宝严饰也;二第一义庄严,谓无分别智,通达实相,内发恒沙清净功德也。

此即无相可取,若执以为可取者,此即妄相,住于色境,遂起染心。

此段以清净佛土为住,正取自性庄严之意,而以不取为取,无住为住也。

心不住色,乃至不住声香味触法等,正是住于清净,故曰应如是生清净心。

但心本无住,亦无所生,不应二字,正显本来之意,生其心者,非真有心可得而生也。

言妙用恒沙,非无所起也,应无所住,是明其体,而生其心,乃表其用。

六祖悟此而得全,遂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表体用一如,后人误执不生与能生为冲突,真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应被五祖所呵。

南岳云:一切法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此真住于净土者矣。

前佛说四果而离四果,说燃灯得法而离法,说佛土庄严而离庄严,此皆佛法也,但前云即非佛法,是亦并此而离矣,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今归到究竟清净,不外无住一法。

是故二字,仍郑重告诫,决定所说,尤妙在如是而已。

此段经文,译文似不甚圆,以心本无生,后世学人,必多误会,误以为另有一心可生矣。

若云菩萨如是清净,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本无所住,乃起妙用,如此方不落边际,亦合般若宗旨,且圆义中无应不应也。

行者当自体会,不必定分文字胜劣,知其义可耳。

若标新立异,故改经文,一失其义,则罪莫大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