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寂静分第十一-《金刚经心咒》

离寂静分第十一(第1页)
🎁美女直播

【分义】学般若法者,在初执有,次则偏空,为说真语、实语、如语、不诳不异等语,世人又执为实有此法矣。

上言布施忍辱等行,恐其执于有也,但处处说幻离相,每言不可取不可说等,又恐其著于空而偏乐寂静禅味,不起大悲之用矣。

不落作病,便入灭病,二病交起,翻成颠倒,真智无由显发,世尊故说此法,无实无虚以圆之,但圆其体,非泯其用,倘偏乐寂静,即不能发般若之妙用。

此无实无虚一句,如画龙点睛,通体活现,由偏空而转知有,不落两边,不取中道,所谓如语者是也。

此义惟大乘人最上乘人始能决定通达,虽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经百千万亿劫,尚不能比其胜也。

了此一句义者,必理事双融无碍,其目如日光明照,见种种幻相幻法者,斯足当之,当知是人,则是如来矣。

以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也,乃言与佛不异,一切天人皆应以华香供之。

言轻贱罪业果报功德者,正表不废事修。

一切无实无虚,原不应妄生一切有无前后等分别,加以思议,反自生障也。

此全经一大关键,非内求诸己,断无成就之理,即世尊于燃灯佛前,供养承事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未足为胜,以偏于法相,未臻圆义也。

经义宏深,如是如是。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注释】不诳语者一句,原文无,系鸠什法师所加入,盖合此土众生之机,以坚其信心也。

此法无实无虚,的是真语,惟其无实,故不见诸相可得,众生可度;惟其无虚,故未尝不现起诸相而度众生也。

是以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斯是真智。

实语者,谓说小乘四谛法也。

如语者,谓大乘可如而小乘则不能也。

不异语者,谓三世一切诸佛,无不同此一道,不离菩提以为因也。

总之佛法以通达为主,无所偏执。

行者往往偏于空虚,喜于寂静,难起大悲妙用,智无由显,此亦多生习气,佛故指出无实无虚之义以融之,希世人远此寂静病,以为住处,恐其入于止病灭病。

所谓真实义者,即无实无虚之妙谛耳。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在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前言无实者,以法体本空也。

然恒沙德性,妙用不匮,故曰无虚,以有妙用,不废布施,以体空寂,故不住法。

若但知布施而不知离相,即住于实,但知离相而不布施,即住于虚。

一执我,一执空,皆非中道,但著意立一中道,又不离二边矣。

故重不得,轻不得,著不得,不著亦不得,惟随行者般若力大小而转,非得根本智者,不能契其妙也。

入暗与有目,是两大关键,圣凡之别在此。

故般若是根本成佛资粮,开目则般若妙用起,方能无住布施,方能非空非有,否则心为尘染,心不知心,心被尘夺,心不见性矣。

见种种色者,了一切义也。

以了一切义,则心境双破,圆成实显,此真受持读诵者。

以受其文,持其义,口读默诵,为人演说,闻思修三法已全,不必其人当佛在世,即后末世有能如是者,其人即已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者,其人则是如来无疑。

如是胜因,如是妙果,唯佛智慧,悉知悉见,以一切无不与佛相通耳。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