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回溯-《宁夏京剧院院长》

第二章 历史回溯(第3页)
🎁美女直播

联谊社京剧组集中了银川各机关、单位的票友80余人,还有少数专业艺人,他们除参加演出外,还负责排戏,艺人们的收入由剧组公演卖票所得支付。

京剧组成立后规定每周排练四天,演出两天,剧目也比较丰富。

从1944年2月成立到年底,联谊社京剧组共演出60余场。

1947年,以国民党国防部整编陆军第十八师政治部政治队为主,联合盐务局、省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财政厅、地方法院、高等法院等单位的票友,又成立“联合俱乐部”

,时间一直延续到宁夏解放前夕,但人员、剧目及影响远不如联谊社京剧组时期。

宁夏解放前夕,宁夏的京剧艺人已寥若晨星。

但有些艺人并不甘心就此抛弃自己从事多年的戏曲行业。

1949年9月宁夏解放,为了欢迎解放宁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一些京剧、秦腔艺人主动联合一些业余演员,在旧省政府礼堂举办了一场晚会。

演出结束后,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等接见了演员,对演出表示满意。

部队领导谈到,十九兵团有很多河北、山东、河南人,喜欢京剧,建议银川的京剧艺人组织起来演出。

十九兵团组织部黄部长及总务科长解放同志负责筹办此事。

由于京剧艺人太少,最后决定以专业京剧演员和业余演员为主,吸收原庚辰俱乐部的秦腔演员参加,成立“人民剧院”

剧团的团长是吴国宾(京剧票友,花脸)、副团长是黄国璋(秦腔琴师兼美术工作),领导成员有周勤、张贵荣、钱森、钟新民、王兴邦等。

参加的京剧艺人有张久安、张菊仙(张久安之女)、李桂林、王玉本、陈灵芝、宋占元、王金木及票友李生华(宁夏人,花脸)、刘寿昌、扈先行、阎山、关志成(二胡)、冉鹤林、韩云峰等,秦腔演员有惠正俗等,后又正式聘请葛云霞参加。

人民剧院成立以后,主要演传统戏,周一至周五,每天演出京剧、秦腔节目各半,周六、周日专给部队演出京剧。

两个剧种演出时人手不足,演员们就互相补充。

后来剧团排出了一批新戏,如延安平剧院石天创作的《红娘子》,那时也传到宁夏。

这些新编剧目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对部队战士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抗美援朝开始,部队要开赴咸阳待命,决定人民剧院从事京剧的专业人员和业余人员分两批随军出发,并发给军装。

第一批演员出发后,因种种原因,在途中不欢而散,艺人们各奔东西(部分返回银川)。

第二批准备走的人得知第一批已各自散去,索性打消随军念头。

这时,宁夏军区后勤部机械修理厂成立了俱乐部,吸收京剧艺人、票友共30余人,葛云霞任指导。

1952年,俱乐部改名为“群众剧团”

,星期六、星期日演出。

1952年底,宁夏出现过另一专业京剧团体,即“新生京剧团”

,有130余人。

剧团是从陕西调到宁夏来的,由宁夏省公安局、劳改局管理。

宁夏省建制撤销后,新生京剧团调往兰州,改名为“新兴剧团”

1953年初,宁夏军区后勤部考虑到京剧演员太少,便派人陆续从西安邀来一批专业京剧演员,如张振声(麒派老生)、张畹华(张振声之女,唱小生)、张玉琴(女,青衣、花旦)、关少武(武生)、葛根福(花脸)、任从才(武净)、郑庭贵(丑)、新玉秋(女,刀马旦)、杨韵忠(女,老生)等。

1954年1月,宁夏军区后勤部将群众京剧团移交给宁夏农建一师政治部领导,改名为“前进京剧团”

1954年8月,农建一师撤销,除张玉琴、新玉秋、杨韵忠等人去兰州外,大部分人就地解散,王玉本、葛云霞等调入秦腔剧团当教员。

自前进京剧团解散,新生京剧团调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前,宁夏没有专业京剧团体。

虽然有些业余京剧活动,也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始终没有一个健全的京剧团体。

京剧艺术这芬芳的国粹之花始终没有条件在宁夏生根、开花、结果。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