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调整时期-《宁夏京剧院院长》

第五章 调整时期(第3页)
🎁美女直播

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兰田一行来宁夏演出时,石嘴山市京剧团给他们演了《奇袭白虎团》中《插旗》和《上任》两场。

当看到青年演员们生龙活虎地翻跌时,崔兰田禁不住感叹:“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地方能看到这么棒的戏,比山东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还高难。”

演出结束后,她马上找到京剧团,准备在豫剧团离开宁夏时,留下两名演员向京剧团学习《插旗》。

当京剧团一位同志告诉崔兰田《插旗》就是在院子中自建的土沟木板上练出来的时候,崔兰田更是钦佩京剧团的苦干精神,她嘱咐留下来学戏的青年演员说:“学戏,也要学习他们的好作风!”

练功艰苦,生活上也是如此。

没有餐厅,吃饭时各自端着饭碗蹲在宿舍门口,一刮风碗里全是黑煤灰,一碗饭就没法儿吃了。

班世超自己花钱买鱼做好分给大家吃,还买了香油放到食堂为大家改善生活。

那时,由于健康原因班世超不再登台演出,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剧目建设和培养青年演员方面。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练功条件过差,也使几名武戏演员折断了大腱,给京剧团带来很大损失。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两团重新合并,回到银川后才终止。

为了让青年演员尽快胜任工作,参加演出,老师们付出了很大心血。

他们带着青年演员边学习边排练,短短三年就相继排演了现代戏《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还自创剧目《炮声隆》《插旗》《平原作战》,以及传统戏《猎虎记》《逼上梁山》《春草闯堂》等,都是高难度的戏。

如《奇袭白虎团》中的过网、下高、翻窗,《沙家浜》中的过城等高难度技巧。

石嘴山市京剧团当时的水平与全国其他院团相比毫不逊色。

演员们在舞台上文武双全,不少当年的青年演员至今还能活跃在舞台上,这既与老师们的精心培育分不开,也与当年艰苦环境的磨炼分不开。

当年的石嘴山生活十分艰苦,下去演出就更苦了。

白芨沟一下雪路就不通,一封山就是数天。

有时下去演出,如果突降大雪,演员们就只能等到雪化路通时才能回来。

当年除了演戏,演职人员还须承担繁重的劳动任务,学工、学农,与工农打成一片,为石嘴山的建设添砖加瓦。

“学工”

的内容是全团赶赴红果子参加一座工厂的建设,历时3个月,从挖土方开始,直到浇筑混凝土,盖起厂房。

“学农”

则是参加石嘴山市庙台“百机会战”

,平田整地,全部用人工,小块田变大块田,整好土地再用机耕,也是长达数月。

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天劳动之余他们依然坚持练功习武,爬杆、练单双杠、摔跤等。

这就是当时年轻演员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演员们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其乐无穷。

李鸣盛的儿子李鸣也在其中。

李鸣说,在石嘴山市京剧团那段时间,他在个人“练私功”

方面首先得益于班世超、蔡宝华、王天柱、沈志广、刘元鹏等老师的指教,他们对自己的帮助都很大,毕生难忘。

除了父亲之外,在他们身上都受益颇多。

李鸣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够活跃在舞台上,与这些老师的指教分不开,正是在石嘴山12年的历练,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基础。

二、学习榜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支精悍的文艺队伍,叫“乌兰牧骑”

“乌兰”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