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来说,早在1964年,当他还是北京戏校的一名四年级学生时,就知道宁夏京剧团是一个全国著名的以武戏见长的京剧院团。
当年全国京剧会演赴京演出时,宁夏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这出戏就是在北京戏校的大练功棚里排练的,演出则是在北京舞蹈学校的剧场里。
当时,戏校全校师生被拉到舞蹈学校,观摩宁夏京剧团的演出。
从武戏开打到演员们的高超技艺,都给华来留下极深的印象,包括俞鉴老师扮演的志愿军战士——一个女武生在台上连翻带打,十分精彩,把学生们都给镇住了。
华来也知道宁夏京剧团有李鸣盛、李丽芳等著名艺术家,更知道这个团的前身就是闻名遐迩的“老四团”
。
可以说,从那时起,他们就对宁夏京剧团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宁夏京剧团,他们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由于是科班出身,他们的到来为宁夏京剧团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专业力量。
领导对他们十分重视,让他们从一般的群众角色开始,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挑起大梁的顶梁柱。
因为大演样板戏的需要,1970年底至1971年初,全国各地部队都在招收具有文艺特长的青年参军入伍。
宁夏京剧团一批青年演员成为幸运者。
金林、张军、张汉生、孙四敏、刘益珍、郭月屏、白力光、刘小珍等参军入伍,分别到了兰州军区、宁夏军区及驻陕西、甘肃的部队。
他们在另外的阵地,为普及宣传京剧艺术贡献青春和力量。
1970年,刘连伦写了一个反映军民关系的剧本《春满山村》,经团领导研究后,决定投入排练,但是尚缺导演的合适人选。
团里决定用蔡宝华。
接到任务后,他立刻着手进行构思,还精心设计了剧中的拦马等动作。
在他的执排下,这出戏很快上演,为部队演出时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喜爱和好评。
1971年初,团里排演现代戏《奇袭白虎团》,蔡宝华担任导演。
排练过程中,他积极帮助演员们练功,掌握和突破高难度技巧,在他的严格执排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这出戏以优异的质量上演,总体水平不亚于当时的“样板团”
。
1972年,他被吸收进入团里的业务组负责排戏工作。
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在业务上从不徇私情,分派角色时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毫不考虑私人关系,适者则演,不适则弃。
紧接着,宁夏举行现代戏调演,团里决定将他以前创作的《夜袭新丰》一剧重新创编为大型剧目参演,成立了编导组,由蔡宝华拟定故事框架、提纲并执导,唐泽芊、汪野航和刘连伦三人联合执笔,很快写出了剧本初稿,定名为《敌后尖刀》。
蔡宝华把自己关在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里做案头工作,完成了导演构思,将剧本稍加修改后即投入排练,半个月时间就进入彩排阶段。
参加调演后,这出戏广获好评。
1973—1974年,蔡宝华又接受《边塞晨曦》《追报表》两出现代戏的导演任务,但都因疾病困扰不得不终止。
为了不延误工作,他积极推荐自己的副手李韵章接替《边塞晨曦》的执导,甚至提出让从未执排过戏的青年演员方继斌担任他的副手,参与《追报表》的执导工作,就是为了培养青年导演人才,尽快把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代。
宁夏京剧团的老同志还热心地培养外省外团的青年人才。
1970年,宁夏歌舞团的青年舞蹈演员在郭金光的辅导下,在舞蹈中糅入“小翻”
和“扔人”
等技巧,丰富了舞蹈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1971年,兰州青年京剧团成立,将新收的学员全部送到宁夏开蒙、打基础,郭金光再次被聘为基本功老师,每天给学生练半天功,还为他们教授《三岔口》这出戏。
1973年,郭金光收宁夏武术队女队员李小平为徒,以往武术表演套路中从未出现过“旋子”
技巧,他将这一技巧传授给李小平,将其运用到武术中。
在他的无数次托举和悉心指教下,李小平很快达到了从对旋子一无所知到手持双鞭接连走十几个旋子的水平。
旋子过了关,郭金光又帮她编排技巧。
(第4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