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分为二-《宁夏京剧团曾经的辉煌》

第三节 一分为二(第3页)
🎁美女直播

团领导决定演出之前谁也不许请假、不准逛街,如果需要购买生活用品,派一名同志外出代大家办理。

每天从旅馆到剧场,往返都是列队前往。

临近演出时,团领导又向大家作了战前动员,孙秋田团长说:“前三天打炮戏一定要打响!

一定要用高质量的演出向沈阳人民作最好的介绍,用实力打开宁夏京剧院一团在东北的局面。”

动员会后,全团上下斗志昂扬,充满必胜的信念。

经过充分准备,正式演出的日子到了。

第一场打炮戏剧目是《三岔口》《三堂会审》《除三害》和《乾元山》,每个人都演得十分认真、十分卖力。

演出中,台下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首场演出,一团就以自身的实力征服了沈阳观众,他们纷纷说:“果然是老四团来了,别的团没这个实力。”

“老四团来了!

宁夏京剧院就是老四团!”

观众奔走相告,消息不胫而走,几天的戏票被抢购一空。

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一团不得不临时增加演出场次,这边的辽宁省京剧院剧场合同期刚满,那边的沈阳红星剧院又立刻把他们接过去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一团转场红星剧院后,辽宁京剧院剧场又接待了由著名演员厉慧良、张世麟领衔主演的天津京剧团,却因票房不理想,不久便离开了沈阳。

天津京剧团前脚刚走,辽宁京剧场经理后脚就来到红星剧院,欲将宁夏京剧院一团重新请回辽宁京剧院剧场继续演出,经一番协商后达成协议。

此后,在沈阳观众三番五次的要求下,一团一再增加演出场次,40多天场场爆满。

其实,演出3场之后,在沈阳观众中就引起了轰动,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东北局领导宋任穷、黄火青以及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闻讯先后前来观看演出,都赞不绝口。

随后,由宋任穷主持,东北局举行了盛大招待会,欢迎宁夏京剧院一团来沈阳演出,感谢他们为沈阳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辽宁省文化局的负责同志也为宁夏京剧院一团举行座谈会,并为开始时由于缺乏了解、接待不周,向宁夏京剧院一团表达了歉意。

会上,宁夏京剧院和沈阳京剧院的同行们互相切磋,交流技艺,两团演员还同台合作演出《四杰村》《雁荡山》等剧目。

当地新闻单位纷纷以较大篇幅对宁夏京剧院的演出盛况进行连续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就这样,从一开始的门庭冷落到后来的车水马龙,沈阳人从此对宁夏不再陌生。

沈阳之行结束后,宁夏京剧院一团又前往本溪、营口、鞍山、大连、天津等地演出,在观众中的反响同样强烈。

宁夏京剧院有个老传统,每次巡回演出,编导人员一律随行,目的是通过观看别人的剧目,以丰富和充实本团剧目。

这次在东北巡回演出期间,宁夏京剧院还观摩了沈阳评剧院演出的现代戏《杜泉山》(即《杜鹃山》前身),宁夏京剧院编剧秦志扬、肖维章等认为,这出戏特别适合李鸣盛演,可以让李鸣盛首创老生带花脸腔。

那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凡是适合本团的剧目,都要移植过来,为我所用。

东北之行使宁夏京剧院无疑充当了光荣的“使者”

角色,演员们又一次为宁夏争得了荣誉,为宣传宁夏、扩大宁夏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作新剧

宁夏京剧院还有一支比较得力的专业创作、编导队伍。

在1958年底到1959年初这段时间里,他们本着专家与群众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精神,在全院掀起一个人人动脑、个个提笔,集思广益,群众性创作剧本的小高潮。

为此,院内专门成立了创作核心机构——编导室,由石天院长亲自挂帅,下设9个创作组,每组五至十人,组织文学、表演、舞蹈、舞台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群众创作。

创作组的工作不只限于写剧本,还要经过编导室的审查和修订,把写出的剧本排演成戏。

这种做法很快收到了效果,短短四五十天时间,全院就完成20多个小型剧本,定稿后即投入排演。

自1958年初来宁夏到“文革”

之前的近8年时间中,宁夏京剧院除了演出一些传统剧目之外,还新编或改编一批历史剧和现代戏,包括《红旗谱》《义和团》《宋襄图霸》《秦晋之间》《智擒惯匪座山雕》《林海雪原》《平地风波》《爱甩辫子的姑娘》《杜鹃山》,以及表现宁夏近现代发展题材的剧目《六盘山》《席芨滩》《马化龙》等,为繁荣宁夏的戏剧创作,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剧团首任团长石天,在延安时期就参与或独立改编创作了多出历史戏和现代戏。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