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写过两篇大为流传的文章,一篇文章分析了骑兵如何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提高战斗力。
如何使得内地的骑兵军团专业化,成为真正的刀锋。
另一篇文章,便是这篇。
当然,匈奴部落归附后治理的盛况,当然要归功于耶索的治理。
南匈奴自内附之后,受到汉朝中央政府的优厚待遇,谓:伏念先父归教以来,蒙受荫庇,边塞安静,大兵拥护,积四十年,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虽安枕无忧,但没有报效,深感惭魂。
战后匈奴总体归于和平。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南匈奴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布缘边诸那,而且与汉人错居,“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
,就是指东汉的南匈奴人而言。
匈奴的“落”
即户的意思,每落(户)以五口计算,当时入10居郡县的南匈奴人口就有二、三不人,为数当属不少。
这些与汉人杂居的以及分布缘边诸郡的南匈奴人,朝夕与汉人共同生活,或经常与汉人交往接触,自然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
因此经过了四十年左右,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社会经济、社会组织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匈奴人的社会组织,原先是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的。
《史记。
匈奴列传》说:“士(及龄壮丁)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尽被编为骑兵)”
。
他们平时游牧生产,战时上马出征,牧民就是骑兵,生产者与战斗员合而为一。
可是南匈奴人入塞之后,在公元90年前后出现了“胜兵”
制度。
是时南部连年克敌获俘,收纳降附,部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
所谓“胜兵”
,就是脱离生产、只担任作战的常备兵。
这时如一部落在二十余万人口中,已分化出五万多常备兵,平均约五人中有一名常备兵。
胜兵之外的壮丁及年老、体弱、妇孺等人,则专门从事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胜兵出现的原因约有三点。
是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农业开始在社会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受权朝兵制的影响。
其中以第一点为主要。
因为五人中有一胜兵,就意味着除了供养原来的统治阶级外,还可能以五人的剩余劳动多供养一人。
这是匈奴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其次,因为农业劳动与畜牧业劳动不同,它需要比较固定的人手和掌握一定的耕作技术,才能妥善经营和提高产量,因而抽出一部分人当兵,另外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牧作或农作(或半农半牧),这对于促进社会生产是有利的。
这种骑兵与农牧民分工,是匈奴人的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相分离的开始,是南匈奴社会制度向前进步的一种现象,它是匈奴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但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生产的向前迈进。
由于匈奴归附汉朝,不少部落内附,原来分布在西河、上郡、朔方等地的匈奴人更为南下,大多数深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