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传奇般的移民故事并不是笨花人的凭空杜撰,正史上也有记载。
《明实录》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时,河北人口仅有一百八十九万三千三百人,而山西却有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四人。
山西人口稠密又以汾河平原以及洪洞县为最。
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泉的建议,决定从山西向中原移民。
移民先被集中到洪洞县,再分别被移向河北、河南等地。
明隆庆时的《兆州志》也记载着:本州与宁晋境内田地,国初大半抛荒。
永乐年间迁山西屯留、长子等民实之。
所令开垦,永不起科。
原来人们说的那个古老的年代是明朝,那个皇帝是朱元璋。
尽管史书把这个远古的移民传说做了详尽的记载,但笨花人还是不打算以史为依据,他们坚信着传说和演义,固执地按照自己的信念,解释着那些细枝末节。
笨花村有些孩子喜欢当众把鞋脱掉,炫耀自己脚上的小拇指就不长趾甲。
每逢这时,那些长着趾甲的孩子反倒觉出些自卑。
有的孩子故意学着倒背着手走路,走着,斜视着正挺直身子走路的孩子说,你会哟?我会!
那不背手走路的孩子就找个僻静地方模仿起来,直到大人将他们呵斥住。
大人说:“你老了?你比你爹还老哟!”
这孩子的爹只知呵斥孩子,一时又忽略了他们的光荣历史。
后来,待到向文成解释小脚趾上不长趾甲这件事时,说,人的小脚趾不长趾甲是遗传所致,是生理现象。
趾甲真要是走路磨掉的,还会再长出新的来。
遗传则不然。
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想改都改不过来。
至于说棉花籽儿是笨花人带来的,倒是真的,先前这地方没花。
这时的向文成已是一名中西兼通的医生,研究着《医宗金鉴》《伤寒论》,也研究着生理学。
这里的人管棉花叫花。
笨花人带来的是笨花,后来又从外国传来了洋花,人们管洋花也叫花。
笨花三瓣,绒短,不适于纺织,只适于当絮花,絮在被褥里经蹬踹。
洋花四大瓣,绒长,产量也高,适于纺线织布,雪白的线子染色时也抓色。
可大多数笨花人种洋花时还是不忘种笨花。
放弃笨花,就像忘了祖宗。
还有一种笨花叫紫花,也是三大瓣,绒更短。
紫花不是紫,是土黄,紫花纺出的线、织出的布耐磨,颜色也能融入本地的水土,蹭点泥土也看不出来。
紫花织出的布叫紫花布,做出的汗褂叫紫花汗褂,做出的棉袄叫紫花大袄。
紫花布只有男人穿,女人不穿。
冬天,笨花人穿着紫花大袄蹲在墙根晒太阳,从远处看就看不见人;走近看,先看见几只眼睛在黄土墙根闪烁。
笨花人种花在这一方是出名的。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