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宋魏相争 一 赫赫武皇帝-《南齐与北魏的战争》

第二部 宋魏相争 一 赫赫武皇帝(第1页)
🎁美女直播

北魏的历史上,一共有三位谥号带“文”

字的皇帝,而有四位谥号带“武”

字的皇帝。

如若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些皇帝所处的时代,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位“文”

皇帝正好处于北魏皇朝的繁荣昌盛期,他们分别是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第六位皇帝献文帝拓跋弘,和第七位皇帝孝文帝元宏;而四位“武”

皇帝呢,则处于皇朝的两头:发展壮大期和衰败灭亡期,前期有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焘,后期有宣武帝元恪、孝武帝元修。

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也颇有规律可寻:一个国家在稳定兴旺的时期,文治的重要性远大于武功;在刚刚兴起的时候,需要不断发展,扩大地盘,这个时候的武功无疑居于最主要的地位;而在国力衰败,接近灭亡时,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削弱,从内到外,战事频起,这时候的国家,也需要靠武力去改变尴尬的状态。

所谓君主,正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所有这些“武”

皇帝中,最引人注目,争议也最大的,无疑是那位“太武皇帝”

“太”

字,也通“大”

换而言之,仅从谥号的用字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北魏一朝诸君之中,武功之盛,莫过于这位小名“佛狸”

、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的拓跋焘。

中国的历代帝王之中,常出现“隔代亲”

的现象,明朝的成祖与宣宗,清朝的康熙与乾隆,例子不少。

拓跋珪与拓跋焘这一对祖孙“武”

皇帝之间,似乎也有这样的亲近的感情。

拓跋焘出生时长相就很奇特,令祖父大为赞叹,欣慰之余,说出了“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的话(当年拓跋珪自己随母依附刘库仁时,刘库仁曾对拓跋珪说出了类似的话:“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

可见上天对于拓跋氏的首领们颇为眷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吝于施与他们才干)。

祖父对于孙子的喜爱,也影响到了拓跋焘早期所受的培养。

拓跋焘成年后,颇识事体,生活十分清俭,并不讲究奢华,这一点在当时的胡人统治者中间是十分难得的。

究其原因,一是拓跋鲜卑的内部组织较相对还比较简单,生存空间是大漠出身的君臣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生存质量等等尚在其次;此外,拓跋焘也的确吸取了十六国统治者们失败的教训,逐渐认识到合理的制度才是不重蹈覆辙的重要保障。

灭夏后,有不少大臣向拓跋焘提出,加固京城的城防,并且加强城建。

拓跋焘不以为然,说:“古人说得好:‘在德不在险。

’赫连勃勃造了那么坚固无比的统万城,最后不还是被朕攻灭,国破家亡?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战场去打仗,而不是发动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墙。”

而作为国本的军事上的开销,拓跋焘则绝不吝惜。

另一方面,拓跋焘本人也是武艺出众,马上马下皆非等闲之辈。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