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夜半至家,心神不宁,提笔著书,柳氏见夫君写《李将军列传》,“广年六十余也,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不由心酸,忧心道:“元狩四年,大将军、票骑将军大击匈奴,李将军数请行,天子良久方许,李将军无导失期,受大将军责,遂自刭。
此次李陵又遇外家,天子初是不许,后又迁怒,李氏一门何其不幸!
然此次李陵降敌该是灭族之罪,你记李氏之憾,不畏牵累?”
司马迁亦伤,观今日情形,李氏不免被祸,不由唏嘘不已,道:“史家记史,善恶必书,如晋董狐记‘赵盾弑其君’,齐太史书‘崔杼弑荘公’,书法不隐,史之职,屈道邀名,吾不为。”
柳氏与夫君同心,深怨主上偏私,亦道:“主上今日所为,传之四夷,非嘉声,垂之竹帛,非令名。
君王私天下,不以公处之,非令主。”
司马迁见主上必欲以法治李陵,然贰师屡失军落败却不责,哀其不公,道:“夫人不闻,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其子孙。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
今天子欲侯宠姬李氏,使李广利将兵伐大宛,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天子为私其所爱,邀咫尺之功,置将不善,屡战屡败,仍不思过,何以服天下。”
柳氏冷笑道:“亡国之主自谓不亡,然后至于亡。
今上下凋敝,民无旦夕之储,国无终年之蓄,六军暴露于边,州郡骚动于内,主上于此不忧,汉之社稷怕是不安。”
司马迁久厌主上任刑嗜杀,慨然道:“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然主上于今不可谏矣,讳败推过,上下离心,祸从此生。”
“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
昔纣□□不止,比干谏而剖心,箕子惧,佯狂为奴,被囚,君为不善,臣下受祸!
夫君可不鉴兮!”
柳氏道。
司马迁苦笑道:“吾何时亦存悲悯之心!
不忍良善被戮。”
“昔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并军三千余骑,逢单于兵,力战一日余,汉兵且尽,赵信降匈奴,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归,主上未诛,以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故而未罪。
以三千骑当单于,不能胜,不罪,今李陵以五千步卒当单于八万骑,以此方之,可乎?”
柳氏欲以此为谏,殊不知司马迁已言于主上。
“元朔六年之役,大将军斩首虏万余人而归,汉军大胜,天子亦可平心论功过,自大将军、票骑将军没后,汉久无胜仗,贰师屡战屡败,主上忿羞,怎不推过与人。”
司马迁见言之不用,亦揣主上心意。
“浞野候赵破奴以两万骑当匈奴左贤王,兵败被擒,汉军两万人皆亡于匈奴,去年赵将军归来,天子亦未加罪,何独李陵不可?”
柳氏左右言之,欲为李陵道地。
“赵破奴生擒,李陵乃降敌,依《二年律令》,降及谋反者皆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李陵自刭好过降敌,一来全家性命无虞,二来陇西李氏声名不辱。”
司马迁既怜又怨。
“主上罪李陵,然其在匈奴,实不能及,所惩不过李氏妇孺罢了。”
柳氏连叹,伤怀不已,又道:“《春秋》言:‘山有虎豹,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士,边境为之不害。
’贤者所在之国重,所去之国轻,李陵此战智勇,单于心惊,若赦其老母妻儿,他日得归,与赵破奴等耳!”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