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金”
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
在出国方面,我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大,所以舍后者而取前者。
后来证明,我这一宝算是押中了。
这是后事,暂且不提。
清华是当时两大名牌大学之一,前身叫留美预备学堂,是专门培养青年到美国去学习的。
留美若干年镀过了金以后,回国后多为大学教授,有的还做了大官。
在这些人里面究竟出了多少真正的学者,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不敢瞎说。
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
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另外有一名年轻的讲师李济,后来也成了大师,担任了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
这个国学研究院,与其说它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的书院。
一切现代化学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在这里似乎都没有。
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生,生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虽然只办了几年,梁、王两位大师一去世,立即解体,然而所创造的业绩却是非同小可。
我不确切知道究竟毕业了多少人,估计只有几十个人,但几乎全都成了教授,其中有若干位还成了学术界的著名人物。
听史学界的朋友说,中国20世纪30年代后形成了一个学术派别,名叫“吾师派”
,大概是由某些人写文章常说的“吾师梁任公”
、“吾师王静安”
、“吾师陈寅恪”
等衍变而来的。
从这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在学术界影响之大。
吾生也晚,没有能亲逢国学研究院的全盛时期。
我于1930年入清华时,留美预备学堂和国学研究院都已不再存在,清华改成了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有一个特点:新生投考时用不着填上报考的系名,录取后,再由学生自己决定入哪一个系;读上一阵,觉得不恰当,还可以转系。
转系在其他一些大学中极为困难——比如说现在的北京大学,但在当时的清华,却真易如反掌。
可是根据我的经验: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双重性。
没有入系的选择自由,很不舒服;现在有了入系的选择自由,反而更不舒服。
为了这个问题,我还真伤了点脑筋。
系科盈目,左右掂量,好像都有点吸引力,究竟选择哪一个系呢?我一时好像变成了莎翁剧中的Hamlet碰到了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我是从文科高中毕业的,按理说,文科的系对自己更适宜。
然而我却忽然一度异想天开,想入数学系,真是“可笑不自量”
。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