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有吴用的本领,这样的“天书”
我参不透。
五六十年前朱孟实先生讲的课和写的书,于今直像是广陵散了。
前不久龙协涛同志把他的近著《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拿给我看。
说老实话,最初我是战战兢兢,颇怀戒心的:“又是一部‘天书’吧。”
我心里想,我实在怕透了这样的书。
然而,当我接过厚厚的一摞稿子,准备硬着头皮读下去的时候,我却逐渐发现了同我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情况。
协涛同志介绍的是滥觞于德国而风靡全世界的接受美学的理论。
对陌生者来说,这种理论难免有点古古怪怪,不大易懂。
然而他引征的例子却是中国古典诗词。
全书文字生动,说理清楚。
即使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不少本来很难懂的新名词,但是它们一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则一看就能明白,毫无阻路虎的气味,全书一点“天书”
的味道也没有。
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句,在中国诗话一类的书中和文艺理论著作中多次出现,现在又被协涛同志引用到本书中。
但他不是用中国传统的理论来解释,而是用接受美学的理论。
这种理论用在这里,让我感到真是恰到好处,是我以前绝对想不到的。
有一些中国古典诗词是我童而习之认为了解决无问题的,现在看了本书中利用接受理论进行的阐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才知道自己原来没有了解到点子上,或者了解得不深不透。
总之,这不是一部“天书”
,而是一部“人书”
,是像我这样的凡人能够看得懂的书。
读这样的书简直是一种享受。
这让我立刻就想到几十年前在清华大学听朱孟实先生课的情景。
我万万没有想到,在垂暮之年竟又碰到了这样的情景,心中怡悦之情真难以形诸褚墨了。
大家都知道,外国最新的文艺理论简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有的流行的时间比较长,有的比较短,有的直如蟪蛄不知春秋,转瞬即逝。
这些理论,大都能说出一点道理来,至少是部分有道理。
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是强词夺理,偏颇之处,昭然可见。
在这一些新理论中,接受美学流行的时间比较长,流行的地区比较广,足征它标举的新说是有着比较坚实的基础的。
它之所以至今仍然流传不衰,是有道理的。
但是,接受美学是不是就是完美无缺了呢?也不是的。
这个理论创始于原来的西德,后经原东德的曼加以修正,增加了新的内容,理论体系比原来的精密了一点,说服人的力量增强了一点;但是,仍然不是完美无缺,理论不周到的地方有之,牵强偏颇的地方有之,应该涉及的问题而没有涉及者也有之。
根据我自己读龙协涛同志的这一部大著的初步印象,他不但介绍了这个理论——对此我想中国读者是感激的——而且对上述不足之处,他还做了一些补充或者纠正,这当然更有利于中国读者全面地正确地了解这种理论。
所有这一切非读书间观察细致是做不到的。
因此,我的看法是,这是一部好书,很值得推广,我乐于为本书写这样一篇序。
1991年7月2日写完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