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必大家都对休者有了大概的印象了,很神奇是不是?
但如果我说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话呢?(导师批注:你写的是论文不是小说,不需要你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段删了。
)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线粒体异源说”
。
(导师:那个叫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你为了降重都开始自己造专有名词了吗?)
简单来说就是在遥远的过去,细胞内的线粒体并不是细胞器而是一种能有氧呼吸的微生物。
只不过在与真核细胞祖先互利共生的时候,逐渐丧失其他其他生命基本功能,只保留了有氧呼吸能力。
(导师:你这个是给老师看的毕设,不是写给科普杂志的投稿,你想水字数想疯了吧?)
既然如此,我们能否仿造线粒体,从而制造一种人造细胞器。
就像在外太空发射人造卫星,从而达到造福人类的效果一样。
我们也可以在细胞中放置人造细胞器,从而造福全人类。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这个人造细胞器不能与正常细胞本身已有功能相重复。
因为那样则有可能会导致人类成为下一个“线粒体”
。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或许还有争议,但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改变。
它应该是拉马克和达尔文学说结合起来的——“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就好比智人时期所覆盖全身的毛发,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好生存优势。
无论是何种环境,多毛是比少毛更能适应环境的。
但是现如今的人类体毛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毛发普遍偏少。
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唯一能解释这个的只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
打个比方:负责进化的基因就好像经历过饥荒的公公婆婆。
为了以备下一场“进化饥荒”
的不时之需,“他们”
会想尽一切办法从“日常开支”
中节省出来一点“能量”
藏在角落里,只有在真正饥荒来临之际才舍得打开这个“进化储存罐”
。
并且这“公公婆婆”
还会努力的把这个“优良传统”
尽职尽责的遗传给下一代,用以“家族延续”
。
(导师:我理解你想水字数的心情,但能不能麻烦你,别拿我和答辩老师当三岁小毛孩啊。
)
现代的近视六百度以上会有遗传倾向,也可以佐证这个论点。
因为基因认为视力差也可以生存,就将“良好的视力”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