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七刘邦见秦始皇-《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电子书》

第二章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七刘邦见秦始皇(第2页)
🎁美女直播

进入都邑官府,役吏严整肃然,人人恭俭敦敬,忠信尽职,毫无不良陋习,宛如古代的良吏。

进入国都咸阳,士大夫忠于职守,出私门入公门,出公门归私门,不因私事行旁门他道,不拉帮结派,不朋党比周,办事为人无不明通而为公,可以说是古来的士风。

观察秦国的朝廷,其朝议有序,听决百事无所滞留,运转井然宛若无治之治,真是古风的朝廷。

可以说,秦四世取胜,并非一时侥幸,而是天时地利,政通人和之结果,是形势必然之定数也。”

荀子大约生于西元前三一二年,死于西元前二三八年,虽然比刘邦年纪大,因为高寿,与刘邦在同一天地下生活过近二十年。

荀子出生于赵国,后来周游列国,在楚国的兰陵县(今山东苍山西南)做过县令。

兰陵县在楚国的东海郡,离刘邦的生地沛县很近。

因此,他们初入秦的感觉,不会相去太远,特别是荀子对秦国山川形胜和民风吏治的赞美,完全可以作为刘邦此次入秦的切身感受。

我们已经多次谈到过,刘邦是往事不忘、恩怨必报的人。

游侠时代,大嫂洗锅使坏,不让刘邦与兄弟伙们混饭,刘邦终身耿耿于怀,做了皇帝以后,他迟迟不封大哥家,实在是挨不过太公的说情,怏怏封大哥的儿子做了羹颉侯。

他用饭菜刷锅侯的恶名,出当年的怨气。

刘邦入秦服役,沛县役吏出钱饯别,众人皆出三百钱,唯独萧何出了五百,他在心里记了帐,做了皇帝封功臣时,特别多封萧何二千户,明言就是报答当年的二百钱。

秦末之乱中,刘邦首先领军攻入关中,他约法三章,安抚秦民,晓谕关中各地,保留原有政府机构,亲自与关中父老对话,对秦国吏民有格外亲切的表示。

其中的理由,首先要举的当然是政治上的考虑,他要为做秦王拉拢民心。

不过,刘邦也是性情中人,他初入秦有好感,在关中没有受虐待吃苦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

刘邦击败项羽后,曾经一度定都洛阳,很是投合了关东出身的老兵宿将们的乡情。

不过,戍卒娄敬晓喻以关中形胜,秦人可用,立即唤起他西去的思绪;经张良鼓动,刘邦即日起驾迁都前往关中,如此干脆俐落的行动,除了种种战略的、理性的考虑之外,初入秦时留下的关中情结,使他在情感上对于迁都毫无抵抗。

刘邦在关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咸阳郊外的工地上度过的,虽然辛苦,却也兴趣盎然。

也就在此期间,刘邦遭遇了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事件:他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丰采。

关于未来的汉高祖与在位的秦始皇的这次相遇,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如此写道:当时,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道旁观瞻,刘邦有幸挤进观瞻的行列当中,目睹了盛大的车马仪仗,精锐的步骑警卫,远远地仰望到了秦始皇的身影。

对于咸阳徭夫、沛县乡佬的泗水亭长刘季来说,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灿烂辉煌,感光受彩之下,刘邦身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久久迈不动脚步,感慨至于极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反反覆覆,只有这一句话。

就是这一句话所传送的感慨,几乎概括了刘邦一生的政治走向。

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