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应,秦帝国兴亡的历史教训,自西汉建国以来直到今天,也不断地被总结,不断地被争论,不断地被提起,作为与大一统中国同生共死的课题,还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历史总结,最著名的莫过于贾谊的《过秦论》。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他叙述秦末风云突变的历史说:“到了始皇帝,继承祖上余荫,挥动长鞭而驾驭海内,吞并两周而灭亡诸侯,古来至尊王侯被践踏于地,往昔纷争万国被整合统一。”
秦居高临下,征服天下的气势,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然而,始皇帝猝死尸骨未寒,戍卒陈胜带领数百人“砍伐树木作为武器,高举竹竿用作旗帜。
天下回应宛若流云汇合,携粮追随宛若物行影从。
并起于山东各地的英雄豪杰,一举灭亡秦帝国。”
秦急剧土崩瓦解,迅速灭亡的败相,宛若枯枝败叶被狂风席卷,又是何等的惨痛凄凉。
贾谊以为,秦帝国之所以速亡,秦始皇、秦二世和末代秦王嬴婴三位君王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三位元君王的共同错误,就是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形势而没有改变施政的方针。
他说:“始皇帝自我满足而不听从劝谏,坚持错误而一意孤行。
秦二世继承始皇帝的方针政策不变,施政暴虐而加重祸患。
到了秦王嬴婴的时候,国势危弱而无辅无援,孤立无亲而救败无方,三位秦王,终身迷惑于过错而不能觉悟,终于导致秦帝国的崩溃速亡。
不可不谓事在情理当中。”
贾谊进而以为,秦亡过错的首因在于始皇帝。
他说:兼并天下的人崇尚诈计武力,安定危乱的人重视顺应平衡。
攻取和守卫、开创和守成,事业不同,思路方法也不一样。
然而,始皇帝结束战国统一天下以后,思路没有调整,政策没有改动,思想依然停留在战国,继续用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处理建设巩固的新局面,完全是药不对症,犯了攻守势异的政策性错误。
这种施政的结果,激发国内外的种种矛盾,使秦帝国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民生困穷、紧迫而不得安宁,形成人心思乱,干柴遍地的“危民”
态势。
二世即位以来,天下人民殷殷盼望政策有所变化,希望新政府能够纠正始皇帝政策的偏差,减免赋税徭役,宽缓严刑峻法,使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二世不明察形势,不顺应民心,顽固坚持始皇帝的既定方针,骊山始皇帝陵尚未完工,又追随始皇帝故辙巡游天下,承接始皇帝遗业重开阿房宫工程。
滥施刑法,杀宗亲,诛功臣,臣民困苦绝望,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人人自危不安。
从而,陈胜揭竿而起,登高一呼,宛若火星点燃干柴,天下回应成燎原之势,举国动乱成不可收拾的败亡态势。
嬴婴即位以后,仍然没有觉悟,孤立而没有辅佐,救败而没有方策。
假若嬴婴有平庸的才能,能够得到中等人材的辅助,只要能够固守关中,依据险要的地势,就能够将诸侯各国阻止在秦国本土之外。
由此秦国可以休养生息,重振国势,再创伟业。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