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了。
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像个田径运动员,修长的臂与腿,面孔红里透黑,皮肤仍然细嫩光滑纯洁。
脸圆,眼睛圆,手攥紧的时候拳头显得也是圆球样的劲道和蓬勃。
也许与女子中长跑相比,她更应该投身女子轻量级拳击。
她穿着雪白的、带蓝色斑纹的蝙蝠衫,乳白的灯笼裤,一半是无拘束的青春,一半是山寨的怯土;一半是女权与女运动员的无畏——简直是高高在上,东方不败,一半是准“二儿”
的怔忡愣磕;一半是白花花的大胆,她甚至让我想起农村的孝服丧服,一半是从远方刮过来的清风明澈。
那时她是后桑葚村的民办小学教师。
民办小学,说明她得到的一切待遇都低于有正式编制的同工种人员。
啊,编制,体制,你是多么丰饶美丽迷人!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应聘做了民校教师,莫非她有什么短处例如口吃,或者在校期间有所谓的不检点?要不就是得罪了哪位大佬?我心里闪过一丝阴影。
后桑葚村,从火车站还要坐三个多小时的环山公路汽车,经过山重重,水溅溅,路弯弯,屁股硌得生痛了才看到它的仙境模样。
它位于万花山脚下碧蓝溪河边,分流出来一道溪沟,从西北到东南,水波跳跃着歌唱着迅速地流淌。
高低落差很大,除了结冰的季节,昼夜都有稀溜哗啦的声响。
农民的房舍,修在水流两岸。
全村都建筑在地无三尺平的坡地上,俯视过去,房顶们错落参差,谁跟谁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奇异的是,明明一个百十来户的小村,却保留了自己厚实的土城墙,说不定这里曾经是古战场,离后桑葚村二十公里处有一块大平青石,传说是穆桂英的点将台。
说这里是土墙吧,却有一个气势不凡的城门洞子,城门洞子内缘是此地少见的拱形磨砖对缝结构,钉着七七四十九个大铜钉的大门则早已不知去向何方。
一进“城”
,是高高搭起的戏台,“大跃进”
中据说地方戏名伶——错了,应该叫著名表演艺术家筱铃铛,在这个戏台上唱过《红娘》。
红娘是反封建的英雄,到了新中国,特别吃得开,就差报名“铁姑娘战斗队”
了。
从戏台上眺望全村,十五年前,依稀可以看到歌颂“三面红旗”
的标语。
此种字迹已经斑驳,更鲜艳的横幅则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久违了,后桑葚的搏战与金鼓,还有几个朝代的悠远与安然。
后桑葚的一大特点是建筑材料用了大量石头。
据说根据阴阳五行的传统文化,发达的地方石材只用于坟墓,是土木而不是石头才具有呼吸与渗透的活性,才适合为生活而居住。
这儿偏僻穷困,就地取材,民屋也是石头垒墙,做得好的是漂亮大方的虎皮墙,做得差的则是七扭八歪的石头上糊上麦秸黄泥的厚墙,这种不规则的七扭八歪恰恰具有一种奇异的现代风格。
我到后桑葚村来的目的是逃脱我们市里的文人的明争暗斗。
为了争个什么“代表”
、“委员”
当,满嘴高雅的“公知”
、“公信”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