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
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
(二)中世哲学。
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
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甲)中世第一时期。
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
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
得力于道家,“性论”
折衷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更不用说了。
(乙)中世第二时期。
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
印度的经典,次第输入中国。
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名学、宗教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生面,别放光彩。
此时凡是第一流的中国思想家,如智、玄奘、宗密、窥基,多用全副精力,发挥印度哲学。
那时的中国系的学者,如王通、韩愈、李翱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
他们所有的学说,浮泛浅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
故这个时期的哲学,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
?
(三)近世哲学。
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
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时期是仔细咀嚼的时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时候了。
吃的东西消化时,与人身本有的种种质料结合,别成一些新质料。
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质料,便是中国近世的哲学。
我这话初听了好像近于武断。
平心而论,宋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学说的影响的。
这种影响,约有两个方面:一面是直接的。
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操心”
,到孟子的“尽心”
、“养心”
,到《大学》的“正心”
,是直接的影响。
一面是反动的。
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出世的,是“非伦理的”
。
宋明的儒家,攻击佛家的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
入世主义。
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