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孔子3-《中国古代哲学史 北京大学》

第9章 孔子3(第2页)
🎁美女直播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便是褒贬之意。

上章说“辞”

字本有判断之意。

故“正辞”

可以“禁民为非”

《春秋》的“书法”

,只是要人看见了生畏惧之心,因此趋善去恶。

即如《春秋》书弑君三十六次,中间很有个分别,都寓有“记者”

褒贬的判断。

如下举的例:

(例一)(隐四年三月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例二)(隐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例三)(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例四)(文元年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公》、《榖》皆作髡)。

(例五)(六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

(例六)(文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

085

(例七)(宣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例八)(成十八年春天正月庚申)晋弑其君州蒲。

即举此八例,可以代表《春秋》书弑君的义例。

(例一)与(例三、四、七)同是书明弑者之名,却有个分别。

(例一)是指州吁有罪。

(例三)带着褒奖与君同死的大夫。

(例四)写“世子商臣”

以见不但是弑君,又是弑父,又是世子弑父。

(例七)虽与(例一)同式,但弑君的人,并不是赵盾,乃是赵穿。

因为赵盾不讨贼,故把弑君之罪责他。

这四条是称臣弑君之例。

(例二、五、六、八)都是称君不称弑者之例,却也有个分别。

(例二)称“卫人”

,又不称州吁为君,是讨贼的意思,故不称弑,只称杀。

又明说“于濮”

濮是陈地,不是卫地,这是说卫人力不能讨贼,却要借助于外国人。

(例五)也称“?宋人”

,?是责备被弑的君有该死之罪,但他究竟是正式的君主,故称“其君”


(第2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