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离娄》)
以上所说三种(官能、善端及一切良知良能),都包含在孟子叫做“性”
的234里面。
孟子以为这三种都有善的可能性,所以说性是善的。
(2)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尽其才”
。
人性既然是善的,一切不善的,自然都不是性的本质。
孟子以为人性虽有种种善的可能性,但是人多不能使这些可能性充分发达。
正如中庸所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天下人有几个这样“至诚”
的圣人?因此便有许多人渐渐的把本来的善性湮没了,渐渐的变成恶人。
并非性有善恶,只是因为人不能充分发达本来的善性,以致如此。
所以他说:
若夫为不善,非其才之罪也。
……或相倍蓗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推原人所以“不能尽其才”
的缘故,约有三种:
(甲)由于外力的影响。
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同上)这种议论,认定外界境遇对于个人的影响,和当时的生物进化论(见第九篇)颇相符合。
(乙)由于自暴自弃。
外界的势力,还有时可以无害于本性。
即举舜的一生235为例: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但是人若自己暴弃自己的可能性,不肯向善,那就不可救了。
所以他说:
(第3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