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还是那个朝廷,依然是内廷和外廷组成。
内廷是皇帝的私臣,外臣是国家的公臣。
外臣之中地位最高的当属宰相班子的成员。
自从张说罢相之后,让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任的宰相们居然出现了混战的局面。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继任人员的素质、个人资历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制度问题。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张说罢相后,李隆基改变了自开元以来的“首相”
制度,恢复了先前的“群相”
制度,换句话说,宰相班子再也不是曾经姚崇、宋璟、张说一人主宰局面的时候了,李隆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从姚崇一直到张说,历任首相的任期超不过5年,即因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不得不被迫罢相,而且张说担任宰相的最后时间段里,还引发了他和宇文融的当政,所以现在李隆基在天下大治的局面下,有意尝试恢复先前的宰相班子制度。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局面不仅丝毫没有改观,相反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李隆基当时一口气让两个人充实进了宰相班子,这两人分别是杜暹和李元纮。
在此之前,杜暹是户部侍郎;李元纮是安西副大都户。
一个擅长理财,一个擅长军事。
虽然分属不同的门类,但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为官清廉。
从两个人的特长来看,可以说李隆基是在打造一支互补型的宰相班子,从个人品质角度来讲,李隆基的用人理念并没有变,依然是注重官员的德行。
不可否认两位大人的德行那实在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李元纮身为宰相成员,出门时只穿一件普通的长袍,骑下的坐骑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而且从来不用兵丁鸣锣开道,单从打扮上来看,和市井大爷上街买菜没啥区别。
而杜暹的所作所为更加让人称道,除了自己省吃俭用之外,还对亲戚们严格要求,三姑六婶二大爷要想从他这捞些实惠,那可是碰上了铁公鸡瓷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一毛不拔。
按说这两个品行端正、才能出众的宰相,一定会充分发扬精诚合作的精神,共同协助皇帝将这个国家治理的更加上水平才对,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个人品行与工作是否能够融合到一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据史书记载,自从杜暹和李元纮上任以来,两个人就压根没有合作到一起,每次在皇帝面前商量事情的时候,从来都是各执己见没有统一过,甚至有时还发生激烈的争吵。
史料上也没有明确记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过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因为原先各自的履历。
杜暹原先是户部侍郎,是朝廷的行政官员;而李元纮原先则是安西副大都护,是边境的军政长官;换句话说两个人先前的仕途之路没有什么交集,也就是攀不上什么派系关系,没有派系背景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彼此之间并无顾忌。
资历相当,又各有所长,现在又都是宰相新兵,凭什么你的意见就是对的?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