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这样扰乱他,因为他的根机还不够。
看第四个,不诤竞。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这个“戏论诸法”
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一个初心菩萨在说法的时候,不能够跟人家去互相比较、争夺高下。
在哪里比较高下呢?消文释义。
你看,我消的文比你漂亮,我用的言辞比你美妙。
那么就忽略了观心的重要性。
这个文字相,重点是要能够启发他内心的智慧观照,而不是在整个消文释义当中求其美妙。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不要在美妙的消文释义当中去争夺高下,就是不诤竞。
总而言之,这个意安乐行,慧思禅师讲出两个重点,叫做“无恼平等安乐行”
。
第一个,心中不要恼害众生;第二个,就是平等,要慈悲包容。
整个慈悲包容是指观行。
前面的止行就是无恼,不要恼害对方既有的善根。
慈悲包容看下一段,就是观行。
癸二、颂观行
我们透过对治的方法,把我们自己引导到一种平等的慈悲心。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前面讲到我们意业的四种过失,嫉诳、轻骂、恼乱跟诤竞这四种过失。
这四种过失变成恼害众生了。
那怎么办呢?佛陀提出了四帖药来对治:
第一个,以大悲心对治嫉诳。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就是说你行菩萨道的目的不是跟人家比较的,你不是要跟人家比较谁好谁坏的。
行菩萨道是要怎么样呢?“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你是要为众生拔除痛苦的,你不是要跟他比较高下的。
这第一个,生大悲想。
起大悲想,你就不会嫉妒他,也不会内心有太多的虚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个,治轻骂。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这个如来是指众生,因为众生是未来的诸佛,虽然他现在走上三乘法门,但是三乘慢慢久了,他就会回归到一佛乘了。
因为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所以从长远来说他是未来的诸佛。
我们对未来诸佛应该怎么样?生慈父想。
他是我们一切众生未来的慈父。
(第10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