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策略与艺术。
不懂得韬光养晦者,他们往往不会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却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某大企业的市场总监血气方刚,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烧成燎原之势,大刀阔斧撤换班底,推行改革。
这位总监颇具才华,但因年轻气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层主管的抵制。
整个蓝图成了他的独角戏。
别人非但没有发挥力量,反而把他视为障碍。
最终越唱越难,只好挂印自己走人。
上面的事例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韬光养晦,在新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是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和扫除。
人们在职场中的心态是很复杂的。
人人都希望在某些方面,至少也要在一方面超过别人,以引起别人刮目相看,既不希望对方不停地炫耀自己,又不希望被别人揭短。
总之,不希望比别人低三分。
所以,对待老板、同事时,该装傻时就要装傻,千万不可聪明过头,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为人处世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张扬外露型的,一种是深藏不露型的。
张扬外露的人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
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一筹。
深藏不露的人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事,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
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作为狡猾。
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
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咄咄逼人。
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关系。
小事愚,大事明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明白时就明白,小事糊涂不耍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慧。
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
,而且要“守愚”
。
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漏锋芒,甚至有点木讷。
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大智若愚,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
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
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学士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
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
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匡胤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
此时,吕端到宫中看望赵光义,太宗快不行了,吕端发现太子却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
(第5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