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太平盛世文明强大第一章 文武雄健的政权-《大汉帝国全史》

第二部分太平盛世文明强大第一章 文武雄健的政权(第4页)
🎁美女直播

这样一来,通过几次转折,这些人的为官水平,就差不多可以了。

然后如果在地方做得比较好,有可能又被调回中央,而做得不好的则可能被贬到地方。

所以,汉朝以来,那种血统及身世决定论,就没有市场了,变成了真正的“学而优则仕”

于是重心从贵族、从血统上移植到了读书人这个载体上,某种程度上放宽了选拔的范围,为缓和等级制度所造成的矛盾,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缺口。

今天看来,这也是平衡一种极端的折中办法,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另外设立大学,也延续了人才的更替,使得官方不用在紧急时候才访天下名士,而是在平时,就源源不断地从地方上吸纳贤良,可以说开储备人才之先河,也是一件很积极的事情。

总而言之,汉朝把大气象都占尽了,有好皇帝,又有强人为之建立好制度。

所以汉王朝才破先秦之暮色,开新汉之朝风。

其人才之胜,用才之准,为后世人杰所盛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自幼习儒家经典,精研《春秋公羊》,造诣很深,为时人所称道。

正因为此,于是门徒云集,遂得“汉代孔子”

之称号,可见当时名气之大。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

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

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

“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

提出了他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可以归纳概括如下: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在这三策里畅言时事,纵论古今。

《论衡》说:“孝武之时,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

他广援儒理而不迂腐,文采绚丽而不浮夸,真可谓文采华丽,辞理严正,深得少年天子喜爱。

1-3董仲舒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八个字,内有乾坤。

先肯定君权是神授予的,告示天下皇权之不可侵犯和无所不能。

但是又以天象示警,就是说灾难或者不正常的天象实际是上天在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班固在汉书中有叙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种理论有他一定的好处,就是使得大臣们甚至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利用灾相天变来劝解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主是应该受上天约束的,不能为所欲为,可以说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里比较进步的一面。

这种理论很明显,对制约皇权是有作用的,也使得儒生有了参政议政的最佳理由,对治理国家来说有利。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凡是帝王,或者想推翻帝王统治的人,总是会弄出点“天相”

出来,比如陈胜、吴广起义是在鱼肚子里放“大楚兴,陈胜王”


(第4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