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的缺点,他也是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惟《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留传下来。
2-4司马迁墓祠
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说,《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此书的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
司马迁说:“诟莫大于宫刑。”
他满腔孤愤,谱写出文字之歌,遂成《史记》。
时至今日,那最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
。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史记》以简练的中国古文写出五十二万字巨书,成为中国史籍的珍宝。
而且这种体裁,从此被史学家奉为圭臬,中国所谓“正史”
,两千年来都跳不出司马迁所创立下的范畴。
确实,《史记》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
自此以后,历代的“正史”
修辑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但是,《史记》的情况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
《史记》以后的各朝各代正史,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识形态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吏。
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史记》却独辟蹊径,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著作。
班氏兄妹写《汉书》
在汉朝时期,除了司马迁写的《史记》以外,还有另外一本史书也非常出名,它就是由班氏家族写的《汉书》。
由于《史记》是由司马迁所写,而他在汉武帝末年去世,所以这部书的记事截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当时著名的史学家班彪一直想续写西汉的历史,为此还通过很多途径收集了很多前朝轶事和档案资料。
后来,他经过整理,写出了《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续补了西汉从汉武帝开始到以后所缺少的部分,这就是《汉书》的前身。
班彪去世后,由长子班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继续编写,也就是现在的《汉书》。
班固(32-92),他是东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东北)人。
在父亲的调教下,他从小就很聪明,文采出众,他的贡献除了写《汉书》以外,也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经过二十余年的精心编写,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使《汉书》初步成形。
在书中他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以每个政区为框架,将西汉一代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罗列于相关的政区之下,来阐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及它们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
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与实际的生活需要相差甚远。
2-5班固
班固之所以有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是因为他生活在东汉这个历史时代。
我国行政区划起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尚未有统一四海的封建国家出现。
随后的秦代虽然一统天下,但历时很短。
自汉朝建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已经有了二百多年长期稳定的历史,在疆域广袤的封建大帝国内,建制并完善了一套郡县二级行政区域。
长期实施的社会制度,促成了新地理观念的产生。
班固的这种新地理观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加强,随着重人文、轻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巩固而一起被长期继承下去。
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
有人说《汉书·地理志》是班固的精神之旅,让自己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4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