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多发于11岁到18岁之间。
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从儿童期逐渐转向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速度达到了高峰期,比如说个子长得更快,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壮,于是也就有了做出犯罪行为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其心理发育的速度却很容易因为教育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滞后,甚至可以说,未成年人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本来就是不同步的。
引子:未成年人与犯罪
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并且整体来说都属于弱势群体,因此法律会偏向性地提供一些保护措施。
但是,弱势群体并非不会做出犯罪行为,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处罚也一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遗憾的是,媒体在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中总是偏重于犯罪者的年龄问题和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使得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言过其实不说,还呈现出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
事实上,未成年人犯罪并不是无迹可寻的,我们有理由在早期给予其特殊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其实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耸人听闻。
所谓未成年人犯罪,顾名思义,就是指未成年人做出的犯罪行为。
虽然社会和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态度要宽容很多,但未成年人犯罪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暴力、色情等本应和未成年人毫无关联的词语,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却几乎成了人们关注未成年人的主要缘由之一。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犯罪而言,未成年犯罪才是更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想要解决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首先要了解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会愈演愈烈。
网上有人调侃:“未成年人是最具危险性的群体之一,因为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这并不只是一句戏言,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里面。
未成年人犯罪多发于11岁到18岁之间。
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从儿童期逐渐转向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的速度达到了高峰期,比如说个子长得更快,身体也变得更加强壮,于是也就有了做出犯罪行为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其心理发育的速度却很容易因为教育或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滞后,甚至可以说,未成年人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本来就是不同步的。
心理发育的滞后使得未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感情充沛而理智不足。
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有能力主动去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这些新鲜事物会不停地冲击他们的心理。
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约束力,他们的感情极易被新鲜事物左右,从而形成各种极端情绪,这些情绪又反过来会影响未成年人对于事物的正确认知,就很容易形成各种偏激的观念,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是意志较为薄弱。
坚强的意志力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在这方面没有捷径。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的意志力都较为薄弱。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