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强调以“德”
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
《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辰一样,在一定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着它。
1.做一个有道德的领导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的言行。
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是贯穿于儒家管理思想的一条主线,德治是儒家管理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为政以德”
的思想是强调道德对管理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孔子认为,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就会只苟且于不触犯法律但是不知羞耻;而以道德来教化,以礼治来约束人民,百姓就知道羞耻而且能走上征途。
孔子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看成是两种对立的管理路线或方法。
儒家依据人本管理的原则,主张用“道之以德”
来引导人的行为,用“齐之以礼”
来规范统一人的行为,实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的管理路线。
“道”
即是“导”
:引导、诱导的意思。
在孔子那个时代,存在着两种管理方式,一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重在诱导;另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重在强制。
孔子指出: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的方法来管理,只能起到“民免而无耻”
的效果。
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引《大戴礼记·礼察篇》中的一段话:“为人主计者,莫如安审取舍。
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应于外也。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倍,礼义积而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异也。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