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条上,父母亲可以说是十分默契。
我在邯郸大姑姑家,见过姑父打孩子,他打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寄养在他家的大表姐的儿子。
他一边打,大姑姑在旁哭着拉。
大姑父是出了名的“不怕老婆”
的,被她劝得恼了,回身怒视大姑。
很像要给她一巴掌似的,转眼看见我在旁边,狠狠出一口粗气,一屁股坐了抽烟——我家绝无此事。
父亲对我们的管理主要是说理。
他从不打人,但他哼一声,脸上稍微带一点“不愉”
之色,我们兄妹个个都会屏息、蹑脚、递眼色说悄悄话。
父亲的教育思想是,一、子女要独立;二、子女不能在政治上出问题;三、身体健康;四、不谈恋爱。
他期望我们子女成才,然而他的这个期望值愈来愈萎缩。
父亲给我的第一课是《西汉演义》,第二课是《东周列国志,接着鼓励我读《史记》。
他从没有让我读《红楼梦》,更没有谈过《水浒传》、《西游记》这些书。
如果说“红学观点”
,他倒是个“薛宝钗”
派。
“薛宝钗健康,上下左右关系处理得好。”
“找媳妇要薛宝钗这样的。
她懂得别人,能将心比心。”
兄妹四人,左一为二月河,依次凌建华、凌卫萍、前骑车为凌玉萍。
“薛宝钗聪明,是领导干部的材料。”
“不能学林黛玉,她谁也团结不住。”
“吃饭吃得像猫儿那么少,林黛玉能做什么事?”
“林黛玉是饿死的。”
我告诉他,我同情林黛玉。
父亲想都没有想,说:“同情是一回事,相处又是一回事。
一个人要让别人同情,说明这个人社会生存能力有问题。”
父亲对贾母有好感,对贾政也是正面印象,“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他要在外面站起来。”
很明显,父亲压根就不指望我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即使《西汉演义》这些书,他也不是欣赏其中的文学性,而是“大丈夫建功立业,轰轰烈烈一世英雄”
。
我们很明显地能感到他的期望,没有哪个子女敢于叛逆,做与他期望不一致的事,我在初中就想读《封神演义》、《三言二拍》这些书。
试了几试,看他的脸色,还是把话吞了回去。
我读红楼、水浒、三国、聊斋都是在学校“违父兄之命,背师长之教”
,在破课桌缝隙一行一行偷偷看下来的。
“吃供给制”
的干部子弟是很牛的。
我听父亲和母亲说:“对解放学习不要逼得太紧,我们的子女该有工作时还能没有个工作?”
但后来的情势和他原本的料想很有距离,当我面临能不能考上初中时,我认为父亲已经觉到了紧张:“初中不毕业能做什么工作?”
他这样问母亲,“当工人?”
母亲沉默不语。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