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魏军再度兵发平城。
拓跋焘以司徒长孙嵩等人率三万骑兵为前驱,常山王拓跋素等人率三万步兵为后继,南阳王拓跋伏真率三万步兵负责运送攻城车,将军贺多罗率精骑兵三千居前听候调遣,自己亲率数万主力军,大旗一挥,直指夏国国都统万。
大军渡过黄河后,行进缓慢。
拓跋焘决定带轻骑兵先行。
大臣们都认为统万城坚难拔,不如等步兵、攻城车都上来再统一行动。
拓跋焘笑道:“用兵之道,攻城最下,万不得已,才考虑攻城。
如今若是步兵、攻城车都开到城下,夏军必然心生恐惧,坚守不出。
要是一时攻不下来,粮绝兵疲,进退无所,那就不好办了。
不如以轻骑兵直接杀到城下,夏军见我们步兵都没到,守城的意志必然放松,我军再不断示弱,他们也许会出战,那就容易对付了。
我的轻骑兵前有坚城,后无支援,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用这样的军队不足以攻城,可若是在野外决战就绰绰有余了。”
于是,他点了三万轻骑兵倍道兼行,往统万扑去。
统万城中的赫连昌原本打算坚守不出,等赫连定那边把奚斤搞定了,再回师合攻魏军。
拓跋焘故意向夏军示弱,赫连昌也一概不理。
拓跋焘无奈,几万大军只好驻扎在统万城附近,眼看后援未至,粮草将尽,形势不乐观。
这时天助强者,魏军营中有一个犯了事的小兵害怕受处罚,偷偷逃了出来,溜入统万城去向赫连昌报告情况,说:“现在魏军粮食快吃完了,士兵都开始以野菜为食,步兵、攻城车还没抵达,应该乘早进攻。”
(这个情报阴差阳错地帮了魏军的忙,以至于我十分怀疑这是否是拓跋焘施的诡计)。
赫连昌得了可靠情报,十分高兴,便亲率三万步骑兵出城迎战。
长孙嵩见夏军战阵严谨,不易攻击,劝拓跋焘暂避锋芒。
拓跋焘道:“我远道而来攻打统万,就是怕敌人不出动。
现在既然出来了,我若避而不战,则是长彼志气,灭己威风,绝不可以!
我军应诱而歼之。”
说着,就收起人马,佯装败逃。
夏军也是骑兵实力强劲。
他们分开两翼,一路紧追魏军不舍。
大概走了五六里,忽然有一阵风雨自东南袭来,飞沙走石,天色大暗。
魏军士兵无法正常行军。
一个颇通方术的随军太监,名叫赵倪,就对拓跋焘说:“如今风雨交加,我们逆风,敌人顺风,天不助我;而且将士们饥渴难耐,陛下不如避一下,改日再战。”
旁边的崔浩怒斥道:“这是什么话?我军行千里而为取胜,已经定下的计策,岂可变更。
敌人贪进不止,已无后援。
我军应该埋伏起来,分开两路,攻其身后,正好能利用顺风的优势。
所谓风向优劣,关键在于人,哪里有什么天时不变的道理?”
拓跋焘深表赞赏,便把大军分为左右两队,转身对抗魏军。
拓跋焘正想指挥大军冲锋,忽然战马倒地,自己也就跟着摔了下来。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