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封五年乙亥
四月,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谥为烈侯,葬茂陵东,起冢,像盧山。
天子因名臣文武欲尽,下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令州郡查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任将相及使绝域者。”
侍御史成上书曰:“一人之智不能泽及四夷,故大禹勤求贤士,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天子,是以禹无失德。
今陛下忧劳万机,而事愈滋靡不治,何则?非独臣不尽忠,主亦不能使也。
今之所为能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然向公之心不一,委任之责不专,不堪其任,故政教不宣,吏治不平,民人不宁。
臣窃以为忠臣不必亲,亲臣未必忠,陛下必取贤能之士以为用,如此可追望尧舜之功业。”
侍郎嘉亦上言:“闻秦以严酷失天下,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故刑者相半于道,死者成积于市,秦民骇惧思乱,东西南北起而应之。
今之吏酷急似秦,民已疲极,纵有千里马,安得驰乎?”
天子欲求可堪将相者,谁料群下扰攘,责己因私任人,下诏让曰:“自朕即位,匈奴时犯边境,士大夫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彼岂乐死恶生哉!
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也。
今汉四征,夷狄向风慕义,欲为臣妾,方内百姓艾安,何千里马之无能为乎!”
见诏,朝野纷纭,今之大汉不若文景时远矣,若不改弦更张,一意穷兵黩武,民死无日矣!
故上书者如云。
赵人徐乐,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亦无孔、墨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何故?民困而主不恤,俗乱而政不修。
何谓瓦解?吴、楚、齐、赵是也。
七国谋为大逆,皆号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财足以劝其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擒者,何故?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
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
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亦可首难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大治,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擒,吴、楚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此者,安危之明要,贤主宜留意深察也。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朝廷重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
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
贤主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销于未形之患,最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
故虽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飞鸟,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幄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而天下无宿忧。
名何必汤武,俗何必成康!
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质,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禹、汤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未必不复兴也。”
临菑人严安上书,曰:“周之末世,诸侯恣行,强陵弱,众暴寡。
田常篡齐,六卿分晋,并为战国,强国务攻,弱国修守,合从连衡,驰车毂击,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诉。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丁男被甲,丁女转输,民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假使秦得天下,缓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佞巧,变风易俗,则天下安宁,何以有汉?”
天子见书,知民心不附,且无良将,只得暂置匈奴,议定南巡,以观禹迹,众臣扈驾,司马迁从行,数月方归,柳氏不悦道:“天子每巡幸皆有大事,前年河决,去岁大旱,今年大将军薨,祸事连连,岂有兴为此乎?”
“天子不体民疾苦,屡巡幸,欲何为?”
司马观道。
“自大将军围单于以来,十四年不复击匈奴,如今卫、霍皆逝,汉无可用之人,然匈奴侵盗未止,主上不忧政事,屡出巡幸,此番经盛唐,祀虞舜于九疑山,又自寻阳浮江,舳舻千余里,作歌颂功德,既无治世,何以歌为?徒巡幸之乐乎!”
司马临道。
(第1页)
一秒记住本站永久地址:https://www.mhxqiu.com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